[對得起年輕的自己]
在大學教書,每年都面對一批又一批二十歲的年輕人.他們熱血、衝動、有理想,而每一年,我自己卻會變老一點.感謝年輕人的洗禮,我不斷要反思自己,有沒有變得過份老練、失去應有的棱角、忘記了那份初心.
做記者會令我對美好的事物懷疑,讀過採訪後記(見comment的連結)的朋友都知道.最初得知會訪問一位副教授級、部們主管的資深醫生,擔心會遇到一位說話得體大方,但失去人味的「專家」.
鏗鏘集二十多年前訪問過年少的梁醫生,那時他唇紅齒白,就像我現在天天面對的學生那樣,直率害羞天真.那個年紀,說得出這樣通透的話:
「我希望自己不會做到麻木,我驚自己做到麻木......你見個病症一百次,但病人只是見你一次.他那一次就是把所有希望放在你身上.」
梁醫生當年說得出這段話,當然是很有悟性.但我看到大學校園的二十歲少年人們,即使不懂表達,其實心底也有類似的渴望,希望自己可以做有意義的事,改變社會,令社會更公義,不想將來自己成為討厭的大人,不想自己忘記最初的夢想.
我和梁醫生年紀差不多,很明白邁向中年被生活磨蝕的心態,若不麻木,根本難以承受.人到熟齡,還談工作意義,還談能不能幫人,實在有點奢侈.
但當我親眼目睹今時今日的梁醫生,仍在公立醫院奮戰,仍在為基層病人做手術,感受到內歛的他完成手術後那種因為可以幫到病人而泛起的笑意,看到他向家屬講解病情那種謙卑態度,我實在被打動了.
因為緊急手術而延遲了的訪問,反而成為這個訪問最可貴的時光,讓我有足夠時間觀察他如何與病人家屬談話.他口中所說的,要有同理心,不可以麻木,要懂得與病人溝通(即使是講鄉下話瞓在帆布牀的阿婆),不是lip service,是講得出,做得到.無論是當年,還是今日.
某程度上,梁醫生這番話打動我們,不只是因為現在公營醫療系統受壓.而是讓我們每一個成年人反省,究竟我們有沒有失去初心.
巧合的是,過去幾年教導年輕人做記者的時候,我也說過類似的話:「記者每日都採訪悲劇,死人塌樓的事我們每天都遇上,容易變得麻木.」以前遇上有人在屋簷徘徊,有些記者因為等得不耐煩,會說晦氣話:「究竟幾時跳架.」有些記者採訪大災難,也是以一種反射模式進行,拍攝受訪者傷心,逼出對方的淚水,拍攝到大特寫為佳.
記者工作條件差,工時長,薪金少,壓力大.變得麻木有時是某種心理保護機制.不過,還是希望年輕記者們記得:「記者見的受訪者可能有一百個,但每個受訪者只是見你一次,而他見你那一次就把自己最私隱的故事告訴你,期望被你好好報導.」
就像梁醫生所說,即使老練了,也不要失去初心,最重要有顆同理心,要想辦法與不同背景的人溝通.這段訪問之所以打動人,不是因為年輕的他懷抱着理想,而是因為一個經歷了二十多年歲月洗禮的人,一路走來,並沒有對不起那個年輕的自己.
23年前,《鏗鏘集》跟着梁慧康醫生度過他第一天在醫院實習的時光,當時他說:「希望自己唔好麻木,因為每天診症的病都差唔多,但病人唔同,你醫同一個病一百次,但病人只見你一次,佢個一次係將所有希望放在你身上。」
23年後,他已經成為中風治療的專家,他面對新一代醫學生,教他們要做阿凡達,究竟點解?
全片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cTU58Xq1Cs
#鏗鏘集
#鏗鏘說
#梁慧康
#譚蕙芸